《沁园春·雪》被臧克家改了哪个字,诗意大为提升,毛主席很满意-凯发k8网页登录
1936年,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,从江西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终于来到陕北,红军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脚点。
时已隆冬,来自南方的红军受不了北方的严寒,纷纷病倒。国民党军正在集结,准备最后一次大规模围剿,彻底消灭中国红军。黑云压城城欲摧,有人说中国革命是不是已经山穷水尽?中国革命进入了最紧急的时刻。
军情紧急、士卒多病、粮弹短缺、进退两难,毛主席在窑洞里不停地踱步,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深思。万籁俱寂中,一片银白世界,毛主席忽然激情澎湃,一首壮丽的诗篇脱口而出。
这就是《沁园春·雪》
华美乐章
《沁园春·雪》分为上下阕。上阕写的是雪景,一句北国春光,带领读者进入一个银色的世界,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皆为虚写,词人登高望远,场景广阔。
接下来诗人一一点出长城、黄河,虽万里之远,如在眼前,黄河滔滔,突然静止,长城莽莽,不动若山,此为静。银蛇、腊象,此为动,动静之间尽显北国风光,场景宏大、气势恢宏。
雪后初晴、艳阳高照,红装素裹,豪放一变而为婉约,表达出词人对祖国江山的热爱。
下阕转为议论抒情,秦皇、汉武、唐宗、宋祖,一一信笔写来,如同历史画卷在读者面前展开,对其功业的点评恰到好处,批判中带着惋惜,特别叹惜一代天娇的成吉思汉,只恃武力,不懂文治,虽有射雕之能亦称不上风流。
最后点题,“还看今朝”,意味着新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,创造出新的业绩。
整首词意境壮美、气势恢宏,感情奔放胸襟豪迈,可称得上绝世之作。这首词写成后,只是在小范围传播,并没有广泛流传。
孤篇压重庆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,毛主席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谈判。这是两个命运在中国的最后决战,谈判双方争吵得非常激烈。
毛主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共产党的主张,乘着谈判的间隙,主动同各界人士接触、交谈,宣传中共的主张,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。
有一天,柳亚子先生来访。柳先生不但是政治家、社会名流,还是个诗人。毛主席同他一见如故,双方交谈非常融洽。
柳亚子先生趁机要求毛主席留下墨宝,毛主席说,久未做诗,只好以旧诗献丑了,于是笔走龙蛇,写下了这首《沁园春·雪》。柳亚子先生如获至宝,持之而去。当天的新民报晚刊也全文发表了这首词。
重庆顿时全城哄动,以前许多人看不起八路军、新四军的几十万条破枪,以为共产党不过是一些啸踞山林的土匪,毛主席不过是秦汉时的陈胜、吴广,现在看了这首词,才知道刘项原来是读书的,共产党是有学问的。
好多人都被词里的宏大气魄所震撼,有些人不自量力地想压倒这首词,可是写来写去,只能无奈地认输,那种宏大的气魄都不是凡人所为。
国民党宣传部门束手无策,只好宣扬说,此首词有帝王思想。现在已经是民主社会,帝王思想不合时宜,毛主席却说,诸君误矣,词中的风流人物,指的是人民,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,才能压倒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。
国民党人无词以对,只好羞愧退下。
如果说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孤篇压盛唐,那么毛主席的《沁园春·雪》就是孤篇压重庆了。
国民党在文学方面没有斗过毛主席,只好图穷匕首现,撕毁双十协定,内战开始了。真如毛主席所说,新时代的风流人物是人民。在人民的支持下,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,国民党节节败退,最后只能无奈地跑到东南小岛苟延残喘。
《沁园春·雪》这首词对国民党的伤害真是太大了,大得多少年过去了还不能忘记。
七十年代末,香港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准备在台湾出版《射雕英雄传》。台湾的审查部门看见射雕两个字顿时大惊失色,仔细翻查后才发现并不是共产党的宣传品,射雕两个字同《沁园春·雪》也毫无关系。但是他们仍然战战兢兢地不许此书在台湾出版。
金庸先生无奈之下,只好把《射雕英雄传》改名为《大漠英雄传》,这才得以放行。这首词字字珠玑,即使隔着海峡,仍抵雄兵十万。
一字之改
1956年,中国文联下属的《诗刊》杂志问世。为了扩大大影响力,主编臧克家准备在发刊号发表毛主席诗词,为郑重起见,臧克家特地写信给毛主席,除了汇报词刊杂志社工作,还随信寄去由毛主席撰写的八首诗词,请他老人家百忙中订正以备发表,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《沁园春·雪》。
毛主席很快就亲笔回信,对八首诗词一一订正定稿,并增加了两首。
1957年1月《诗刊》创刊号发表,这一次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。从此这首词家喻户晓,人人读词、写词,争当新时代的风流人物。
过了几天,毛主席邀请臧克家到中南海一叙。两个诗人坐在一起,不免唱和一番。
《沁园春·雪》有一句“原驰腊象”。臧克家认为“腊”字有些不妥,可能会引起歧义,不如改成“蜡”字,同样意味白色的大象,“蜡象”更加通俗易懂。毛主席反复斟酌后,终于点头同意,“原驰腊象”改为“原驰蜡象”。
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写词时喜欢用典故,所以后人评论他是在掉书袋,虽然有些刻薄,但也说明使用典故过多,会影响词的传播和欣赏。
《沁园春·雪》中“腊象”二字,同样使用了典故,说的是明朝时真腊国(现柬埔寨)进贡了一头白色大象。毛主席博古通今,自然信手拈来,恰到好处地使用在这里,但是普通大众对这个典故不一定了解,由此会产生歧义,影响词的欣赏。
因此毛主席欣然接受了臧克家的意见,把原文中的“腊象”改成”蜡象”。必须看到,在1957年,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主席、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,威望极高,听到臧克家的意见,完全可以置之不理。
但是毛主席并未如此蛮横,反而欣然接受,还同臧克家成了一对诗友,经常在一起谈诗论词。由此,我们欣赏《沁园春·雪》时,不但要体会其中的宏大气魄,同时要学习毛主席的虚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