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前校长谈中国诺奖愿景:体制不破 仍长路漫漫-凯发k8网页登录
资料图
中国何时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,许智宏并不清楚。
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感慨说,中国若不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、改革人才培育模式、改革科研教育体制,要培养出更多国际著名的优秀科学家,仍然长路漫漫。
“科学家常被政府部门苦苦逼账”
“获奖不是目的,但它是一个国家教育科研成功的标志之一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1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,“看看那些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,他们通过制度、政策为大学、科研机构以及科学家创造了良好学术氛围,没有太多外在压力。”
“相反在中国多数大学里,相关政府部门一个项目布置下来,常常一年半载就要你交账,因为人家给了钱,拿了钱就要出‘成果’。”
许智宏无奈地说,“有些科学家现在面对的困难不仅是怎么把课题做好,而是要奔波去争取项目,拿到科研经费后,还要应对如何交账。”
他告诉记者,政府对大学的管理,应根据国家、社会发展的要求,依法行政,规范管理,要给大学在学科设置、经费使用、招生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。
“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提出的:‘思想自由、兼容并包’,就是讲大学必须有这样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,使教师安心教书育人、做学问,学生安心学习、增长才干。大学回到这种状态,才是根本。但不少政府部门给大学上了各种‘紧箍咒’,再有本事的校长,也难大有作为,我曾听有的校长说,任期内不出事就很知足了!”
许智宏表示,下拨的经费中不少是专项经费,校长也很难有支配权;而科研经费都是教授通过申请竞争来的,使用上往往见物不见人,他们可以不断添置最新型号的仪器设备,但用于人头费用的比例却很低,结果是博士生、博士后、年轻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,叫人如何安心工作!
“其实,有关部委的职能更多应放在宏观方面,让学校、教授在经费分配和使用方面有更多支配权,因为他们最清楚怎么使这些经费用得更有效果。而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指导、监督就够了。”他说。
“学界太过浮躁,学生缺乏理想”
“很多人都在问我,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,我说一个是时间不够,再一个是现在学术界太浮躁,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很浮躁。”
许智宏分析,新中国成立60多年,前30年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不可能出这样的人才。那时除了国家认可的重大项目外,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,很少能让人定下心来做长期稳定的基础性探索研究,弄不好还会挨批。
“外国优秀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,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才100多年。好不容易盼来了改革开放,人们过上好日子,国家对科研教育的投入也增加了,但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困惑:目光短浅、急功近利、浮躁……没完没了的各种评比、检查、验收,使你定不下心来。现在,看看那么多机关、商店、工厂、学校、科研单位的办公室的墙上挂满的各种奖状奖牌,又有多少真正起到了激励作用?”
许智宏说,目前在大学期间能好好‘啃’几本经典著作的人已经不多了。一些学生一个晚上可以浏览十篇、二十篇文章,但理解了多少内容呢?”
“我称这种文化氛围为‘快餐文化’,其结果使人不愿去深入思考,做什么东西都显得很毛糙。做人缺乏理想,缺乏社会责任感。”
这位中科院院士认为,由于选择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,现在有不少优秀学生愿意考公务员,觉得工作稳定这没有错,问题是愿献身学术研究的人变少了,这种失衡的现象,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。
“谁也不能预测中国未来在哪个研究所、哪所大学、哪个实验室出诺贝尔奖得主。但我们的一切政策、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促进中国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科学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环境,让科学家能安心做研究,让学生能培养自己的兴趣,刻苦钻研,只有这样,中国获得诺奖才指日可待。”许智宏说。 张子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