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闲来无事写了首词,仅凭其中5个字,就有名家认为他胜过李白-凯发k8网页登录
文坛上真的没有永远的第一吗?历来的文学评价者,总喜欢对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进行比较和排名。尤其是对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影响巨大的诗人,历来争论不断,你一言我一语,各执己见。
明朝的卓人月认为,苏轼的《点绛唇》五字“明月清风我”,就胜过了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。这种说法真的可信吗?苏轼的五字,真能让李白无可比拟?还是后人根据不同时代和阅历,对两位大诗人有着不同理解?
提起李白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这两个字。公元701年,李白生于今之四川绵竹。自小便表现出聪颖超群的资质,7岁能作诗,15岁就远游四方。
这一去,就是14年。这14年,李白历经坎坷,也见识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阴暗面。但是,这些经历并没有磨灭他骨子里的纯真和热情,反而使他更加崇尚自由自在、不受约束。
李白性格开朗,善饮酒,尤其爱结交志同道合之士。每每三五知己相聚,便是一场痛饮。李白边饮酒,边吟诗作赋,丝毫不受酒力影响,字字珠玑,让人叹为观止。
在李白心中,自己是一个不受世俗桎梏的纯真之人。他爱游历湖光山色,爱观古木名花。每逢良辰美景,便能吟出动人心魄的诗句。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,主张个性的解放,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。
这也影响了李白的人生态度。他不求功名利禄,不喜欢被掣肘,也不稀罕虚名。在他看来,天下那么大,只要一壶清酒,一叶扁舟,就可以逍遥快活。李白的这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,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。
李白一生崇尚自由,反感权势。然而,当时社会动荡,战乱频繁。李白为避祸,也曾投靠过权贵,但终究难逃樊笼。公元762年,他在人生最后一段旅途中落水而亡。尽管离世时尚未达“六十稀”之年,但李白洒脱不羁的生命足迹,已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相比浪漫主义者李白,苏轼的人生态度则更具世俗性。他出生于北宋治平三年(1036年),原名轼,字子瞻,人称苏东坡。
苏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采,他博览群书,尤其善作词。20岁时,苏轼就高中进士,授职华阴尉。这为他仕途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
不过,苏轼并不像李白那样冷眼世俗。他积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,为当世立功。苏轼性情直率,善交友。他经常会邀三五知己品茶论道、赋诗作对,颇具豪侠气概。
苏轼也十分爱好美食佳肴。他多次被贬官放逐,流寓各地,见多识广。苏轼结合本地食材,创制出许多地方著名佳肴,如东坡肉、东坡鱼等。这些美食流传至今,深受后人喜爱。
然而,苏轼的政治主张与当时主导改革的王安石不合,导致他再三被贬黜,甚至下狱。尽管屡遭贬谪,但苏轼从未放弃为政理想。他通过大量诗词抒发感怀,显示出遇挫不退的豪迈品格。
公元1101年,苏轼在张佳舫上去世。虽然他并没有获得太高官职,但却以超脱的态度和独特个性,成为北宋词坛的领袖人物。苏轼坚韧乐观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,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。
对李白和苏轼这两位伟大诗人的比较,历来争论不休。明代理论家卓人月,就曾做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评价。
卓人月认为,苏轼的《点绛唇》中“明月清风我”五字,就胜过了李白的名作《月下独酌》。为何这种说法会引来众人议论纷纷呢?
或许我们先来看一下两人的这两首作品。李白《月下独酌》写道: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这首诗以月下独酌为景,抒发了独处时的孤独和惆怅。
而苏轼《点绛唇》中写道:“明月清风我,别乘一来,有唱应须和,还知么,自从添个,风月平分破。”这首词以闲坐胡床观赏明月为背景,表现了对知音好友的盼望之情。
卓人月认为,“明月清风我”五字表达了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,直指生命的本质,其境界要超过李白的作品。这一论断颇具启发性,但也存在一定主观性。
试想,李白追求超脱和自由,苏轼则积极入世。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,都无法完全否定。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抒发个人情感,苏轼《点绛唇》表达人生理想,两者各有千秋,似乎难分高下。
而作为后世的评价者,卓人月选取其中某几字进行比较,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定争议。或许,我们不应仅仅根据局部来评判一个作家的整体成就。两位大师都有代表性的杰作传世,这已是后人的莫大幸运。
那么,历史上有哪些权威人士对两人进行过更为公允的评价呢?
北宋神宗赵顼,便做出过精辟的评论。有一次,宋神宗读过李白的诗后,非常赞赏他的才华,于是问群臣:“我朝之中,可有能够比肩李白的人物?”
众臣各执己见,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名字。宋神宗一一摇头,直到有人提起苏轼,他才满意地点点头,说道:“李白有苏轼之才,而无苏轼之学。”
简单的一句评语,却道出了李苏不同的精髓所在。李白才华过人,诗词洒脱超逸,宋神宗认为他在文采上胜过苏轼。但苏轼学识渊博,见解独到,在学问上更胜一筹。
这种评价兼顾了两位大师的优势所在,没有功利地下简单结论,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公正的见解了。
事实上,历来对李白和苏轼的比较,看法各异。这其中既有卓人月那样的个人偏好,也有宋神宗那般较为中肯的评说。
明代历史学家王世贞认为,李白诗句新颖,丰富多彩,令人耳目一新和神往。而苏轼则学识渊博,善於看问题全面深入。
清人蒋士铨也有类似观点。他说李白是天才型诗人,苏轼则兼具才与学。李白 体察入微,苏轼则见解精深。
当代学者们在总结历史评价时指出,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,他的诗歌情感奔放,想象丰富,语言生动流畅。而苏轼接受了古代诗歌传统的熏陶,又有很深的文化修养,词作气势恢宏,思想内容丰富。
由此可见,百代文人对两位大师的看法,主要从诗风和学识两个维度进行评价。我们不应孤陋寡闻,而应以平和、全面的视角,欣赏这两位大诗人的伟大贡献。
李白和苏轼分别代表了超脱与入世两种不同人生态度,这也塑造了他们迥异的文学个性。
李白一生崇尚超逸,追求个体生命的解放和完满。他的许多作品洋溢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。李白热爱自由、讨厌受约束,也不拘小节,这成就了他洒脱不羁的诗风。
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流畅,想象丰富奇绝,经常通过夸张手法,来表现個人的感受和理想。李白的诗歌如山泉,清新甘美,朗朗上口。
而苏轼是位积极入世的文人,他重视报效社会,也注重个人修养。苏轼见多识广,内容丰富,善于吸取古人精华,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。
他的作品气势宏阔,结构严谨,既有雄浑气魄,又不乏细腻抒情。苏轼的诗词如绵长的江水,内涵深厚,波澜壮阔。他稳重内敛的个性,也在作品中得到体现。
由此可见,李白浪漫主义的个性塑造了他奔放的诗风;而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,使他的作品兼具深度和广度。两种迥异的文学个性,都成就了千古的惊世杰作。
基于两人不同的文学特征,后人对他们的喜好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特点。
很多青年人偏爱李白那种积极张扬、热情奔放的个性。李白的诗作澎湃生动,富有青春气息,容易打动还在蓬勃成长期的少年心性。
而到了中年,人们的阅历丰富,对人生意义也有更多思考,这时则会更加欣赏苏轼内涵丰富、开阔深邃的风格。苏轼稳重内敛而不乏豪放的个性,以及他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,更能打动经历生活沧桑的中年之人。
当然,李苏各有千秋,这种年龄特征并不能完全概括对两位大师的喜好。但从整体上看,青年人可能更加倾向于李白那种个性鲜明、张力十足的浪漫风格;而中年之后,则可能会更加欣赏苏轼内在冲淡而外在温润的学者型个性。
李白和苏轼,将两种不同文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,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。我们既要洞察到两种风格的不同,又要全面地欣赏其独到的艺术魅力。唯有平和地兼收并蓄,才能在鉴赏中获得更丰富的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