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浒传》中八百里梁山泊,去哪儿了?-凯发k8网页登录
《水浒传》中梁山泊:方圆八百余里,山排巨浪,水接遥天。乱芦攒万队刀枪,怪树列千层剑戟。濠边鹿角,俱将骸骨攒成;寨内碗瓢,尽使骷髅做就。剥下人皮蒙战鼓,截来头发做缰绳。阻挡官军,有无限断头港陌;遮拦盗贼,是许多绝径林峦。鹅卵石迭迭如山,苦竹枪森森似雨。断金亭上愁云起,聚义厅前杀气生。
梁山泊是个湖泊,有人认为是、有人觉得是东平湖,梁山泊在哪里呢?
由于地理环境变化,河流、湖泊容易发生改变,但山脉相对稳定,找到梁山,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致位置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,处于山东省的泰安、济宁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,梁山则是梁山县最高的地方,主峰虎头峰海拔197.9米,位于县城东南,由虎头峰、雪山峰、郝山峰、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。梁山虽然只是小山,但在华北平原上已经是比较险要的地形了。虎头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,就是梁山108好汉聚义之处。
梁山本来叫“良山”,春秋时期因附近的良邑而得名。同母弟梁王刘武曾猎于此山,死后葬于山北麓,遂更名为“梁山”。梁山四面环水,位于梁山泊中,和外界通过船只往来。梁山地形险要,又有梁山泊作为屏障,易守难攻,让前来的北宋朝廷大军讨不了好,朝廷只好采用怀柔招安之策,瓦解梁山的宋江义军。
梁山泊的前身是大野泽(巨野泽),是济水上的湖泊。范围大致在今的梁山、东平、郓城、巨野、汶上、嘉祥、济宁一带。
济水与汶水的结合部,形成了面积广阔的巨野泽(大野泽)。接着济水转而向北再向东,绕过泰山,奔流入海。
秦末天下大乱之时,彭越就曾在巨野泽聚众为寇,渔夫彭越,聚集了百余人,活跃在大野泽,主业打鱼,副业打家劫舍。彭越发展到两三万人马,齐王田荣赐彭越将军印绶,彭越则大败项羽麾下的萧公角,刘邦拜彭越为魏相。刘邦称天子后,封彭越为梁王。
东汉明帝时,王景治水,确保了黄河与济水通畅,大野泽极为广袤,四周河网纵横。
黄河在荥阳北一分为二,北边的仍称黄河,南边的称济水,济水与黄河一样,携带大量泥沙。南北朝时,黄河下游与济水河道淤塞,而乱世也无人关注黄河的治理,黄河开始频繁决口,灾害不断。
唐朝时济水逐渐淤塞,大野泽不断萎缩,晚唐时巨野泽差不多已经消亡,只有北面还有少许遗留。
梁山位于大野泽以北,五代十国时,黄河频繁决口,战争中各方甚至人为决堤,在梁山一带低洼之地形成湖泊,称为梁山泊。北宋时洪水肆虐,梁山泊在洪水的冲击下越来越大,终成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水泊,梁山则成为梁山泊中一个岛。梁山泊的范围,与大野泽有所重叠,只是梁山泊偏北,大野泽偏南。
南宋时,为阻止金国南下,多次掘开黄河大堤,使得黄河改道南流,夺泗入淮。
1194年(金明昌五年,南宋绍熙五年),黄河第四次大徙,在河南原阳决口,由封丘东经东明、菏泽,在梁山、东平一带分为南北两支,北支经东阿、平阴、长清、济南、济阳、利津北上入渤海,南支经嘉祥、鱼台到江苏经淮河入黄海。
梁山泊逐渐没了水源,水面开始缩小,水退地现,而且土地肥沃,百姓开始在此耕种。
元朝时,梁山泊走向消亡,分割为数个洼地和小湖泊。明朝时,梁山泊已荡然不存。
东平湖在的梁山北面不远,原名安山湖,是黄河下游重要蓄滞洪区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重要枢纽。东平湖北部称为小清河,建有大坝,如果黄河有洪水,则开坝在东平湖蓄洪。
东平湖水面积约208平方千米,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,平均水深2.5米。
东平湖可能是梁山泊的一部分,这个说法存在争议,东平县认为东平湖是八百梁山泊仅存水域,梁山县则认为东平湖不属梁山泊。
微山湖呈现西北-东南走向,长约120千米,宽约6千米-25千米,面积约1266平方千米,比巢湖还要大,约为太湖的一半大小。微山湖由四个较大的湖泊构成,从北往南依次为南阳湖、独山湖、昭阳湖及微山湖,也称南四湖。南四湖中微山湖面积最大,约660平方千米,人们习惯于将南四湖统称为微山湖。
微山湖处于古泗水上,在大野泽和梁山泊的东南方向,与二者的位置并不重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