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日光教授:【《黄帝内经》为何是中医大学科最上等的医典?•八】寸口切脉的理论依据是什么?-凯发k8网页登录
《黄帝内经》为何是中医大学科的最上等的医典?•八
(八)寸口切脉的理论依据是什么?
最近一些群友们说,现在,一些中医只切一双手的寸关尺脉,还边切,边跟病人说话,走走形式,就开方子。
但也有一些老中医,切左右手寸关尺脉,不跟病人说话,专心智察,特别是在不同位置上,施加不同手指压力的方式,来察验脉搏强弱及其变化,然后才跟病人说你有什么病。这种现象早就有了。
脉诊是指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,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。
《灵枢·决气》云:“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”
《营气》云:“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,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。”
脉管包裹精气,是精气日夜不停运行的通道。而血是营气的载体,营气是血在脉中运行的动力。气血相合而成形。当人体失血过多,脉管内血减少,此时脉象如同草穗中空之状,似于捻葱。
当年钱老也跟我们理工人员说老中医切脉法才符合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里所说的切脉本源。
钱老叫我们北化大用定量方法,解读左右寸关尺有关脏腑的顺序及切脉力度大小问题,如《难经》说切脉时,为什么不同位的切脉手指压力不同?
如:
左手脉
寸:心脉,六粒
关:肝脉,十二粒
尺:肾脉,十五粒
右手脉
寸:肺脉,三粒
关:脾脉,九粒
尺:心包脉,<无数据>
这是为什么?
这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定量问题。
当年钱老说《难经》把《内经》的说法定量化了,但都没有说为什么?当年钱老也说过,他向老中医们问过,但也没有说出所以然。钱老说当代科学应理清这个问题。
所以当年我们理工人员把这个问题作了专题解读,其结果目前展示在常州解读馆第八展室(诊断学说)。
钱老说扁鹊,《内经》和《难经》古医把手腕处<寸关尺>三位的血脉搏动比作为人体上、中、下三焦全身血液流动,以此诊断离寸关尺较远的三阴三阳脉象及其病态太英明了。
从中得知人体分上、中、下三焦,上焦心/肺,中焦肝/脾,下焦肾/三焦为体。
那么左右手寸关尺为什么能模拟三焦里那么多的藏象的血脉情况呢?
这个问题一直到2009年钱老离世前没有得到解决。
一直到2009年赵百孝教授发表十二正经左右原穴电流才同2003年李光华教授的原穴电位知道,人的手有最大的电磁功能与通天气能(具体情况见本公众号文章:金日光教授:立冬有“天机”),且人的手腕部分有许多高维穴位(太润、神门、内关、外关、灵通、通理等),从而使人的手腕区血脉搏动能力最明显,就有可能从中诊断出上、中、下三焦里脏腑脉象。
从《内经》中得知寸口肺关系到人体表层皮肤,显然为最浅层,故切脉力度只有三个豆的压力足够了。
《内经》又说肾与骨有关,又说要切肾脉时,医生手指要压到接近骨头的附近,也就是起码要有十五个左右的豆粒压。
这样一看豆粒数与血脉的搏动强度有关系,而血脉强度又与脏腑的阴阳通天穴气(δ)对血脉的刺激程度有关系。
从大量的研究中得下列情形
凡是血液里有大量的红色阴精铁,对血液的血气以阴精为主,故要用阴精气对阳精气的比k(k1阴精量/阳精量k2)和精气比(r1/r2)及血液的通天量(穴位数δ)来描述不同脏腑的血气。
当年用这样的定量方法,很快得到豆粒数与不同脏腑之间成比的关系!
这是用通天精气(r1/r2)比来解读的结果。
如用通天气能参数:
ek=k/(r1·r2) 1/(kr1·r2)
可见左侧由低上升,符合左升原则,右侧由高降下,符合右降原则。
由上可以看出<血气>的通天精气能越大,被保护的血脉深度越深,故所用的切脉力就要越大。
但是当前许多中医和针灸师们对这些《内经》的原理不去深入了解,所以许多切脉只是流于形式,并不是真正用于诊断上。
这就是为什么钱老当年一再强调中医大学科,要用当代科学解读《黄帝内经》基本原理的根本动机之一!
最后再说说王叔和把右手寸关尺的尺位上的心包改成右肾的问题。
大家可能记得几年前,资深教授罗广英教授,在群里表示不同意这种改换,结果当时大家也看到过,有一位中医文献方面颇有权威的先生说,罗教授总有一天在中医界面前不得不举手投降。
现在看来,这位说得太武断了,如从定量角度看,既然人体三阴三阳经中,心包/三焦的电磁通天能最高(2620mv·ma),就不应从右手尺位上消掉心包/三焦。
总之《难经》当初把右尺位定为心包/三焦是很有道理的。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尊重原始经典为好!
因篇幅关系,只说到这些。
常州《黄帝内经》当代科学解读馆
主持人:金日光
2024年6月16日